去年此刻在对国内CRO行业上市公司做年度盘点时候就提到过,2022年或许是最后的盛宴。其实,很多人也都预料到行业会遇到一些困难,大不了吃不上满汉全席私厨会所,好歹还有品牌连锁餐饮门店。可是,估计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2023年行业下行会如此迅猛,甲方委外的项目一个个如同鸡肋一般,食之无味弃之可惜,价格杀到地板,利润就是奢望。对于很多CRO来说,可能新鲜完整的鸡肋都是奢侈品了,遇到的项目更像是残羹冷炙和一地鸡毛。然而,更糟心的事实是,就是这样的残羹冷炙和一地鸡毛,都还在被哄抢以求温饱,只求先活过2024年见到2025年的太阳。眼看着从客户给的合同那赚取生活费变得日益艰难,有些上市企业也在利用增发从资本市场拿些钱两补充流动资金,也有些企业努力尝试,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尝试IPO以期广大股民慷慨解囊,但多数都不得意。2023年成功实现上市的企业包括药明合联、万邦医药以及金凯生科。此外,益诺思2023年9月成功过会并在2024年4月提交注册,5月15日证监会同意注册,有望成为2024年实现IPO敲锣的第一家CRO;另有迈百瑞和六合宁远也同样在2023年成功过会,期待这两家公司提交注册。在上海科创板和深圳创业板二度折戟的珈创生物2023年暂时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,目标就是北交所;同珈创生物一样屡败屡战的还有太美医疗,这次选择在港股再拼一把;处在IPO进程中的CRO还包括百英生物、都正生物、熙华检测、百诺医药、海纳医药、云舟生物,以及意在梅开二度的百奥赛图和引起广泛关注的晶泰科技。此外,还有多家CRO终止IPO之旅,包括澳斯康、澎立生物、诺康达、康亚药业、瑞一医药、皓天科技、湃肽生物、思睦瑞科等。鉴于披露信息有限(或无法判断相关员工人数,或未披露净利润,或财务数据缺失年份较多),无法进行横向比较,故此次挑选38家CRO进行盘点。国内46家CRO上市公司说明略过,可查阅往年介绍。特别指出,本文所指GLP是指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的GLP资格认证。以下就简单整理了38家上市和准上市公司的2023年业绩,大家可以做横向比较,并分析各家公司在行业内所处位置。2023年38家上市公司业绩(单位: 万元)2019-2023年38家上市公司人均指标对比(单位:万元)说明:1)员工单位:人;金额单位:万元人民币;2)数据全部来自各公司年报、招股说明书、公司公告和新闻;3)方达和金斯瑞财务数据以美元计,2019年到2023年分别按汇率6.8985,6.8996,6.4512,6.7208和7.0467折算为人民币;4)药明合联人均数据只计算2022年和2023年两年; 下面从CRO行业细分领域分别看一下典型企业的2023年业绩情况。▌综合型1药明系(药明康德+药明生物+药明合联)的寡头地位无可撼动。基于上述38家上市公司的数字,药明系占据着半壁江山,具体来说是三分之一的从业人员,贡献了近半数收入,以及高达三分之二的净利润。这充分展现了药明系的赚钱能力,不仅拿到大订单,而且报价更高,自然掌握更大利润空间。在全球范围内,药明系继续稳居Top10来到第三的位置。虽然受到地缘因素影响,药明系未来存在一定变数,但从全球供应体系而言,海外药厂和biotech都十分依赖于包括药明系在内的中国的研发和生产服务能力,不仅价格更低而且效率更高,又保质保量,是相当优质的供应商。一旦被迫脱钩,在一段时间内会对全球新药研发效率将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,最终损害广大病患的利益。继药明系的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,康龙化成也已经站稳百亿档次,员工人数也来到2万人。睿智医药全线溃败,亏损9亿多,包括商誉和长期资产计提减值8.4亿。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被并购之后,频繁更迭的领导层根本无力面对过山车一般的市场形势。此前依靠变卖资产缓解压力,后续如何扭转颓势必须得有稳定且睿智的领导层。全线溃败的不只是睿智医药,美迪西和维亚生物同样如此。依靠biotech订单疯狂扩大营业的美迪西,也随着biotech日子难熬变得十分脆弱,2024年估计还要继续下行。而维亚在引入新的投资人之后抛下了可转债的巨大包袱,亏损也在收窄,看到好转迹象,但面对之前疯狂扩张以及EFS投资回报遥遥无期的压力,根本不能懈怠。方达控股也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。成都先导看似净利润大幅上升,其实主要来自于政府补贴。综合型1类CRO侧重于创新药早期研发,可以看出受到资本寒冬影响是十分直接的,原因就在于融资困难的biotech都在砍掉甚至暂停早期管线这些不确定性极强的项目,集中资源放在个别核心后期项目上。▌综合型2以及化药CMC这类公司充满本土元素,由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,可以说业务也是十分多元化。尤其是仿制药业务成为这类公司的基本盘,因为仿制药业务的客户是本土药厂,都有较好的现金流,并未明显受到资本寒冬影响,也就幸免于难。尤其是阳光诺和、百诚医药、万邦医药等新兴力量,展现出不错的增长势头。博济医药以及百花医药旗下华威都是老牌CRO,也迎来了复苏的时候,尤其是博济医药以中药为特色业务抓住这波中药研发热潮。新三板企业仍然是规模小,在MAH制度下的自有品种陆续迎来收获期,可以通过产品销售实现盈利,从而逐步从研发服务型转变为制药公司。宣泰医药则有仿制药进入美国市场,获得更大的收益。▌化学CDMO在新冠百亿订单发了一笔大财之后,凯莱英立刻从2022年百亿档次下跌落,不过更惨的是博腾股份,收入几乎减少了一半。九洲药业增长有限,但相比而言这就是胜利了。2023年,皓元医药超过了直接竞争对手药石科技,不过大家也都是增收不增利,情况相当。泓博智源也是类似情况。新近上市公司金凯生科在2023年表现不错,不过这可能是昙花一现,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同比下跌,很可能在上市之后第一年交出并不亮眼的答卷。▌生物CRO+CDMO药明生物也是增收不增利,尤其是净利润继2022年增长放缓之后,2023年出现负增长,尤其是当下生物药CDMO主要赢利点是在ADC,而恰恰又将这块业务剥离出去了。药明合联的表现是相当抢眼,收入和净利润翻番还多,而人数只有区区1000多人就做到如此骄人成绩,只能说药明系的公司运营和资本操作真是强。金斯瑞的业绩情况同前几年差不多,收入在增长,但是净利润受到细胞疗法研发高额开支的拖累还是缩减。义翘神州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过山车之后,业绩开始有所恢复,但净利润还在萎缩。CGT第一股和元生物和培养基第一股奥浦迈都是处于下滑通道,其实原本底子就相对单薄,应对市场变化的实力还需要慢慢养成。一直在冲击库检定第一股的珈创生物是屡败屡战,但业务单一且行业整体遇冷,业绩下滑且未见回升趋势,上市之路依然泥泞。▌药理毒理昭衍新药依然是中国最大的GLP机构,虽然营业收入有所增长,但是净利润和人员都开始出现负增长。这直接印证了早期研发市场颓势。同时,另一家老牌GLP益诺思已经获得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, 2023年业绩依然强劲增长,这与同行产生明显反差,或许未来会挑战昭衍新药的地位。同为实验动物企业,南模生物和集萃药康营业收入在同步增长,净利润仍然是不理想。▌临床泰格作为临床CRO老大,收入和净利润处于缓慢增长状态,员工数量也没有去年预期那样突破一万,估计公司有意在控制人头。规模较小的诺思格的增速优于泰格,但重大诉讼可能会影响业绩走势。普蕊斯是SMO第一股,收入、净利润和员工数量保持稳步增长,人均利润贡献从2022年的1.99万元提升到3.22万元,有长足进步,也体现CRC的价值逐步得到认可和回报。在看完2023年各家上市公司的表现之后,更需要把时间维度拉长到过去5年,来回顾一下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。2019-2023年38家上市公司合并各指标对比(单位:万元)从上表可以看出CRO行业从2019年到2022年一直保持高速发展,且呈现加速度的趋势。不过正如去年盘点时所言,2022年可能是最后的盛宴,到了2023年增速来了一个急刹车,整体营业收入基本上与2022年持平。正如广大CRO从业者的直观感受,从2023年到现在干得比以往更加辛苦,但是收获却并没有增加,直接体现在“增收不增利”。其实,各家年报多少都提及行业内订单在减少,报价也在下滑,这就造成了收入原地踏步而净利润却在减少。净利润率更是回到了2019年水平。如今看来,2024年收入和净利润可能都要减少。从人员数量来看,2023年同2022年基本不变,貌似并不像大家直接感受到的裁员潮。不过,从以往几年30%左右的人员增幅相比,2023年同样是一个急刹车。而且现在人才市场是严重冗余,岗位屈指可数,到了一个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,而并非往年那样一个人可以拿到好几个offer的人才买方市场。可以想见,为了提升人效,2024年的裁员潮将继续推波助澜,行业的悲哀气息将越发浓厚。至于人均产出略有上升,这是缘于营业收入上升了一些,而人员下降了一些。真正要关注的是人均利润已经迅速回落到2021年之前了。当然,2021年和2022年的数值上扬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新冠相关订单,包括药明、凯莱英和博腾欲说还羞的辉瑞订单。从这些数字已经深刻看到资本寒冬对CRO行业的冲击。如果再结合2024年一季度报,或许可以得出2023年是行业拐点的结论。当然,正如去年所言,如果还能保持人均产出80万元,人均利润15万元,那绝对属于CRO行业的优质资产了。或许以此为标准,一二级市场看看有何标的可以考虑?Co pyright © 2024 PHARMCUBE. All Rights Reserved.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,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;如需转载,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,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。免责申明: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,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,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。精彩预告线下活动↑长按扫码,填表报名↑